Search

在冷杉那類的喬木,混合著杜鵑灌叢的森林中陡下了一陣,我們在中午抵達一個由數間石頭屋組成的小聚落,模樣...

  • Share this:

在冷杉那類的喬木,混合著杜鵑灌叢的森林中陡下了一陣,我們在中午抵達一個由數間石頭屋組成的小聚落,模樣很明顯不是村莊,而是為服務登山客而出現的山屋聚落,就像前一天中午休息的那個小聚落一樣。

在簡陋昏暗的小屋中,空氣瀰漫著一股悶悶的味道,我們吃了尼泊爾式的炒飯與炒麵當午餐,其共同特色就是有明顯的油耗味,使用南亞常見的泰國米,而且一定要來杯Masala tea,才能突顯尼泊爾的山區風味。

飯後我到門外晃晃,看見對面屋簷下有個巨大的籃子,上面固定著一大塊肉,用一塊塑膠布蓋著以防被這天不時飄著的小雨打濕。以尼泊爾山區的菜單推測,這應該是混氂牛的肉。

「鳳梨說得對,來這裡真的不要點肉來挑戰自己的腸胃和錢包。」除了常常是菜單上最貴的品項以外,這樣的運輸與保存條件(通常是放在屋內陰涼處,不可能有冰箱),就算是海拔3000公尺以上相對涼爽,這些肉在比較溫暖的攀登季節(4~10月)依然一直處於有利細菌滋長的條件,換句話說,就是一直在腐敗。看到這幕之後,在盧卡拉、南奇巴札以外的村落點肉類來吃,還真的是不敢太放肆,吃兩口淺嚐即止,深怕搞壞了肚子,攜帶的衛生紙都不夠用了呢!

(尼泊爾山上會賣衛生紙,但那個質料,說是水砂紙都不過份...還是自己帶比較好囉!)

#梅樂峰的六千米旅途・背架上的肉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地平線上三公里,雪羊視界。 從不同的角度,看見台灣,看見世界。
View all posts